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新闻观点 > 央行获批研究数字货币 释放了什么信号

央行获批研究数字货币 释放了什么信号

2019-07-15 不详 来源:网络

7月12日晚,哔哔News第十四期圆桌派《央行获批研究数字货币,释放了什么信号?》邀请到知密大学发起人&密码经济倡导者刘昌用、智堡创始人&货币学者Mikko、九州资本创始人何琼、《加密货币与阶层穿越》专栏发起人孙航前来做客,为我们解读央行数字货币背后的信息。嘉宾观点深刻,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精彩片段:

刘昌用:去中心化的密码货币,不要指望谁来扶持,耐心做支付,做市场,走自下而上的道路才是正道。

孙航:目前国内采取的是“拥链反币”的方针,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对链圈的兴趣会下降,对币圈的兴趣会上升。

何琼: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应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设计和管理。

Mikko: 那些重视数字货币功能性的主权国家会领跑,甚至重新建立其法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自我介绍:

刘昌用:大家好!我是刘昌用,谢谢哔哔News邀请。我在大学教经济学,2013年开始研究并科普密码货币。现在做知密大学,主要也是研究和科普密码货币相关知识

Mikko:我是Mikko,货币学者一枚。(同时也是智堡创始人)

何琼:我是何琼。我在大学的时候开始关注并购买比特币,后来就一直关注这个行业,17年创办了巴比特大学,现在成立基金做一二级投资。

孙航:大家好,我叫孙航。在币圈发表文章时,经常会用“孙副社长”这个笔名。我是系列专栏《加密货币与阶层穿越》的发起人,同时也是几家区块链机构的特约专家和分析师。

01

圆桌第一问

Q1:今年6月19日,Facebook联合27个行业巨头发布Libra白皮书;半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国务院已批准央行研发数字货币,并且美国国会目前也叫停了Libra项目,你们认为这两件事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Facebook此举动到了谁的奶酪?

刘昌用:这几件事有直接联系,中国央行和美国国会的表态是对Libra的回应。我前些天专门谈到,Libra是密码货币的重大创新,并且由商业巨头联盟发起,迫使传统货币体系不得不正面面对。

实际上从比特币兴起,密码货币就已经开始挑战传统货币体系了。只不过传统货币体系虽然经过尝试之后无法扼杀去中心化密码货币,但它的体量非常小,短期内无法威胁法币体系,甚至密码货币社区大多数人也认为密码货币只是法币体系的补充。

2017年以来,通证、USDT、合规稳定币的出现,已经在快速扩大密码货币的影响力。尤其是稳定币的出现,打破了小国的外汇监管边界,对国际法币体系的影响正在显现。

Libra的提出,将密码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挑战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为这意味着全球几十亿互联网用户可能很快接入密码货币领域。中国央行和美国国会的回应就是在“正视”这个问题。

不过,Libra作为中心化的密码货币,其本质还是基于私人信用的,并且必须面对各国货币监管体系。

所以,我也强调,尽管Libra的影响和意义重大,但成功仍然很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监管,乃至联合监管。只不过,即使Libra失败,这个潮流已经来临。

孙航:Facebook的行为会触及谁的奶酪,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为两个层面讨论:

首先,在表层影响上,Libra会直接影响到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

我在这里简要地跟各位朋友介绍一下:很多国家为什么没有普及像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除了技术方面的因素之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银行方面配合度不高等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到了国外的支付领域也是一样玩不开,因为当地的金融机构不配合,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度较低,所以即便是政府部门协调,可能也未必像中国那样有效。

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货币,它可以直接绕开与传统金融机构频繁合作对接这一环,这一下就把一些国家移动支付最短的那块木板给补上了。

所以,如果Libra能够推行,那受益的肯定是对移动支付有着较大需求的国际普通民众,而动的则是各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奶酪。

02

圆桌第二问

Q2: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就倡议央行对数字货币进行研发工作;现在,央行已经在着手相关工作。但同时,国家也严厉打击一切1C0、1E0等活动。国家对于数字货币的态度似乎很复杂。中国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持什么态度,能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孙航:中国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态度,其实一直在在调整当中。在最开始的时候,它是处于一种“拥链反币”的状态,2017年秋天的针对交易所和1C0的行动,就是这种方案的典型体现。

但是,让监管者比较吃惊的是,这些区块链金融产品并没有像以往的互金产品一样,比如P2P什么的,一纸文件下去就偃旗息鼓了,他们在转战到了国外之后,依然表现得非常活跃,所以,现在一些半官方的研究部门和机构,已经开始认真思考并反思对数字货币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被相关部门大力鼓励与支持的区块链及其应用,目前来看却表现平平,至少在非金融领域是这样。

目前绝大部分细分行业上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可行性都不高。也就是说,各种行业的区块链应用,目前从产品本身到推出时机,还都不成熟。

如此一来,当相关部门的耐心被耗尽之后,他们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实际支持,估计也将会逐渐下滑,同时把目光转移到更有应用前途的金融应用,或者说是加密货币上去。

简而言之,虽然当局目前采取的是“拥链反币”的方针,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对链圈的兴趣会下降,而对币圈的兴趣会上升。

03

圆桌第三问

Q3:我国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大吗?如果推出,它是否更大意义上还是一种法币呢?虽然用到了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技术,但是否更大意义上还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孙航:客观的说,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但大不大目前不好确定,即便要推,也需要中国央行有着很大的决心。

因为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其优势就是自带可信性,如果全面投入使用,对于以行业公信力为核心竞争力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必然会造成利益的冲击。

但问题是:中国的银行领域跟其他国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在这个领域的国资比重比较大。如果中国打算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央行数字货币,对于这些金融国企的利益,必然会造成继移动支付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冲击。

所以,如果中国推出央行数字货币,那就意味着它可能要牺牲一部分国企的利益、甚至是一部分非税收收入——因为国企除了交税之外,一部分利润也是要通过国资委来上交到财政的。

再来看第2个问题:“央行数字货币更大意义上是否是一种法币”,我觉得是的。

尽管中国目前是一个多货币共存的局面(包括人民币、港币、澳门币),但从大趋势来看,不太可能创造出基于另外一种锚定物的价值承载品。

所以说,即便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使用它的目的,最大的可能也仅仅是为了减少移动支付背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成本,而不是利用数字货币自由流通的特性,更不是说要营造出一种新的类似于比特币的货币了。

04

圆桌第四问

Q4:如果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其可以被应用于哪些实体领域?会对国内传统行业与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刘昌用:首先,有必要理清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密码货币、虚拟货币等货币概念。

1958年当计算机应用于银行体系之后,就有了以电子介质记账和交易的货币形态,这叫“电子货币”;1990年代电子货币开始借助于开放的互联网体系记账和转移,这就进入了“数字货币”时代;

互联网上流通的数字货币又分两种:一种是法币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可以称为“数字法币”;一种是民间发行的互联网货币,比如Q币,我们一般称之为“虚拟货币”。 密码货币则是指“以非对称密码技术确定货币归属的记账货币”。

目前包括三种主要形态:

1) 利用分布式共识实现去中心化发行流通的“密码共识货币”, 2)利用密码技术对法币进行账户系统改造的“密码法币”, 3)私人(个人、公司或联盟)基于其信用发行的“密码私人货币”。

从最早的实物货币,到最新的密码货币,稳定币等,我做了一个图谱,可以比较清晰地界定各种货币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d938495fd453bbfbbade48556f441663-sz_220576.png

说到“央行数字货币”,实际上央行早就有数字货币了,我们网上购物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的实际上都是数字化了的法币,是“数字法币”。

现在央行数字货币面对的实际上是去中心化的“密码共识货币”(如BTC、BCH)和“密码私人货币”(如Libra、USDT)的挑战。

目前央行实际上想做的是用密码技术改造现有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即“密码法币”。甚至用不用区块链都不是大问题,其他数据结构也可以,但非对称密码技术是核心。

既然是用密码技术改造法币系统,就不涉及到哪些特定领域用或者不用密码法币的问题。以前法币怎么用,以后密码法币还怎么用。

法币体系的密码化改造不是多么难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难的经济政治博弈过程,这才是真正的难点。实际上,央行在2015年就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广为人知的进展并不多。只是Libra出现之后,外部竞争压力倒逼着央行考虑加快推进法币的密码化。

05

圆桌第五问

Q5:如果推出央行数字货币,会对区块链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能应用于链上世界吗?是否会助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往合规的方向发展?

刘昌用:再强调一次,央行数字货币实际上是密码法币,是对法币系统的密码化,不是要搞去中心化的中国比特币,逻辑上不存在“去中心化的法币"这样的东西。

密码法币跟区块链的关系,跟现在的法币跟区块链的关系差不多,只不过技术上会有些关联。密码法币研发的目的不是为了推进数字货币或去中心的密码共识货币往合规方向发展。

实际上锚定法币的稳定币一定程度上就已经是密码法币了,如果央行能够将其纳入强监管之下,那就更像是密码法币了。

将传统法币系统密码化在利益调整上很困难,发展合规稳定币倒是推进密码法币的一个便捷方式。

去中心化的密码货币,不要指望谁来扶持,耐心做支付,做市场,走自下而上的道路才是正道。

法币密码化对其他密码货币也并非没有好处。密码法币给去中心化的密码共识货币带来的主要好处是教育用户和基础设施对接。

所以,我还是期待法币密码化加快推进,密码法币、密码共识货币和密码私人货币都能发展,让市场选择正确的方向。

06

圆桌第六问

Q6:像数字货币这样的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更好的隐私安全性,能做到资金与信息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另一方面,因为信息的隐蔽性,不好做监管与保护。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这个问题上,你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央行数字货币、国际超主权数字货币会如何权衡和取舍?

Mikko:显然,中央银行和主权当局是不希望这部分信息被私营企业垄断的。易纲行长在刚刚结束的国际清算银行年报研讨会上已经明确指出这一点。一旦一种新货币是由主权部门或者超主权部门主导诞生的,那么信息和数据的隐私权一定会被弱化。

印度之前两年的现钞改革,欧元区取消大额欧元的目的都是为了削弱现钞所提供的“隐私性”,因为现钞不像银行存款一样是有记名的。所以内化于主权和法币势必会影响信息自由权。

07

圆桌第七问

Q7:如果我们认为加密货币属于超主权货币的话,那么现在,超主权货币与法币似乎是可以达到共存状态的。那么未来呢,在你们的构想中,这个生态将如何发展?

Mikko:加密货币并不完全属于超主权货币,超主权的概念也需要作出区分。比如超主权但是由主权协同所诞生的货币仍然是主权部门间主导并协调的。

如果发行的组织是超主权的,比如一些跨境企业,那也只是发行主体的定义,但不代表它发行的货币就是超主权的——如果你的货币背后是一大堆主权资产——比如法币、国债等等,那么你只是名义上超主权,实际上仍然从属于主权。

要达到共存的目标并不困难,但要达到和法币一样的泛用性是很难的,就像IMF发行的SDR和美元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在我的构想中,新的超主权货币要脱离美元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它不仅仅是一个抵押品选择或者借用美元信用的问题,美元能从黄金本位中夺取国际货币主导权的背后是美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影响力,而不单单是货币性、金融性的。

08

圆桌第八问

Q8:任何国家都不愿错过发展机遇,也不愿在新趋势中落后。国家间在区块链这个赛道的竞争,你们认为取决于什么?未来国际金融市场能实现去中心化吗?

Mikko:还是取决于各个国家对数字货币的定义。

如果将数字货币视为原有法币体系内的一个附庸,那么它本身只是新瓶装旧酒。但如果将数字货币视为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和支付体系结构的棋子,那可能就更有趣了。

法币其实是主权部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这种设施服务的是支付和资源配置。因此我一直认为那些重视数字货币功能性的主权国家会领跑,甚至重新建立其法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有一个Stellar Project,运用区块链技术服务回购交易,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中最大交易量的就是回购交易。此外,加拿大央行则希望借助区块链实现0货币结算,消灭货币需求。央行对于区块链技术是非常重视的。

而至于国际金融市场去中心化的问题,大家需要记住一点。世界上先诞生的是银行家,记录一个村镇居民的“货币”,银行之后兴起,股票交易所也是私营的。美联储直到1913年才诞生,在这之前,摩根大通一直作为私营银行业的核心发挥作用。

事实上金融体系本来就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只是重新提醒了我们,法币之前的存在私营货币体系,虽然稳定性不佳。

—-

编译者/作者:不详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